首页 > 分支机构    
临床: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新冠抗疫科研成果总结
发布日期:2022-07-04 浏览次数:127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持续流行又加剧了大变局之“变”。随着我国在疫情防控中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作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学科,无论是应对聚集性疫情暴发,还是在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后期管理中,均表现出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我科检验人员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就是“离病毒最近的战士”,快速响应、保质保量完成逾600万标本检测;另一方面,积极投入疫情防控的科学研究中,从检验技术研发、质量保证到方舱医院院感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以检验人的姿态为科学防疫,战胜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0年2月,武汉新冠大流行期间,由于医院床位数量紧缺,16家方舱医院应运而生,我科援鄂人员除了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积极分析调查1169名医务工作者在方舱医院的院感防护,分别从职业防护特性,防护经验及防护培训等方面,结合环境和物表检测,以及出舱后的全面检测,总结方舱医院感控经验,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为后续全国其他地方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1]。
 
在大流行应对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防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发热门诊、急诊手术等场景下,要求核酸检测随到随做、快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即时检测(POCT)技术应运而生,迅速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与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批测试互补,构建了保障医疗安全和提升优质服务的实验诊断平台。吴文娟主任立足当前我国主要的感染性疾病谱,协同多位检验专家执笔编制了核酸检测即时质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同步发表在国际期刊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和中华期刊[3],从病原体POCT应用场景、生物安全、人员资质、性能验证、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全流程运行管理进行阐述,以期促进该技术在公共卫生防御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合理应用和健康发展。
 
随着全国各地疫情的此起彼伏,方舱医院成为早期快速收治病人的有力手段,做好方舱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止疫情传播,是方舱医院救治工作中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我们以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运行流程为线索,对个人防护、环境卫生管理、使用后物品管理、职业暴露处置和出院患者管理等方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探讨,并分析运行中的常见问题,以期为其他方舱医院或临时救治机构提供参考[4, 5]。
 
同时,逆行战士院感专家吴文娟主任总结其经验,行诸文字,主编中英文《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务》,对我国及海外方舱医院的运行管理及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6]。
 
2022年3月,新冠Omicron病毒株上海大流行,约60万感染者,给特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极大挑战。大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舱医院在隔离收治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吴文娟主任再次出征方舱医院,在世博展览馆、国家会展中心等超大型市级方舱医院中承担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源于实践探索,针对病毒传染性更强、收治群体更大等特殊性,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7]。
 
为了更好推广上海经验,积极与全国各地专家广泛交流,参与编写《方舱医院感染防控专家共识》,共识特别强调:方舱医院的感染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协同,需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上下勠力同心,在国家规范和循证依据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障方舱医院的医疗安全及其高效运作[8]。
 
在两年多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新冠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等作为疫情侦测的第一道防线,检测技术研发和合理应用是打赢抗疫攻坚战的最关键环节之一。检验人检真求实,探索疾病本质,寻觅科学之策。
 
2020年3月,回顾性分析了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收集的289名COVID-19患者血液样本,结合核酸检测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不仅能够作为炎症指标,还能够预测轻型COVID-19患者的核酸清除,为早期认识新冠核酸病毒以及监测病人转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9]。
 
除此之外,我们还检测了139例非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清IgG和IgM抗体,结合新冠核酸的检测结果,初步阐明了COVID-19患者血清抗体的产生规律。虽然出院患者核酸转阴,但仍有7.90%(7/139)的患者IgG抗体检测不到,19.42%(27/139)的患者IgM抗体检测不到。 与常规免疫性抗体产生不同,出院的 COVID-19 患者血清中的 IgM 并没有在短时间内(<30 天)消失[10]。
 
简单、快速和稳健地量化 SARS-CoV-2 中和抗体 (nAbs),对确定 COVID-19 血清诊断、疫苗开发和疫苗功效评估具有重要且迫切的意义。我们与复旦大学化学系合作,开发基于横向色谱微界面的三明治/竞争性免疫传感器,用于准确定量 SARS-CoV-2 nAb。制备荧光微球 (FMS) 标记的受体结合域 (RBD) 抗原用于高灵敏度检测 nAb。通过检测 182 个临床血清样本进行验证,发现该夹心免疫传感器能够可靠、快速、低成本地检测 nAb,对 疫苗开发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11]。
 
针对抗原抗体检测在COVID19病人中的便捷性,建立了一种便携式微流控免疫测定系统,可同时对 SARS-CoV-2 的 IgG/IgM/抗原进行易用、灵敏、快速(<15 分钟)、多重和现场检测。 该集成方法成功应用于检测临床人血清中的 SARS-CoV-2 IgM 和 IgG 抗体以及 26 名 COVID-19 感染患者和 28 名未感染者的咽拭子中的 SARS-CoV-2 抗原。 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用于全球 SARS-CoV-2 的诊断、监测和控制[12]。
 
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RT-PCR) 是最有效和广泛实施的自 COVID-19 大流行开始以来的诊断技术。然而,模糊 rRT-PCR 读数常遇到高 Ct 值,导致诊断不确定。基于 Cas12a 转切割,我科人员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开发了一种 PCR 扩增核酸 (SENA) 特异性增强剂。SENA 提高了 rRT-PCR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解决了不确定性COVID-19 诊断中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对抗流行病[13]。
 
应运而生的是多种核酸检测方法,为更高效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我们对86 名有症状患者的标本,通过比较Cepheid Xpert Xpress SARS-CoV-2 (Xpert Xpress)和两个实时 RT-PCR 试剂盒(BioGerm试剂盒和 Sansure 试剂盒),分别在正负检出一致性,检测限,周转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为COVID19新冠分子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4]。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是境外输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传染源不明、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下的检验医学学科建设必定也必须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行业标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医学实验室样品采集、运送、接收和处理的要求》等也即将发布,进一步推进医学检验科沿着科学规范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15]。
 
检验科,一直以高质量,快反应,科学化地抗击新冠疫情。检验人,一直以严谨的检验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不畏艰辛的行动书写着检验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世界那么多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郭文正
审核:吴文娟
 
1.            Zhang, M., et al., Statu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in the COVID-19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0. 9(1): 1835-1842.
2.            Mo, X., et al., Quality management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of pathogen nucleic acids: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1: 1003.
3.            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 et al., 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质量管理要求专家共识.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11): 1021-1028.
4.            吴文娟, et al.,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方舱医院院内感染管理探讨.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04): 320-321-322-323.
5.            于思远 and 吴文娟, COVID-19方舱医院医学检验科建设和管理初探. 检验医学, 2020. 35(05): 492-496.
6.            吴文娟 and 雷撼, 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 r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务 [Z]. 上海市东方医院, 2020. Wu WJ, Lei H. The management manual of hospital inr fection in Medical shelter hospital r the epidemic prer 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r19 [Z]. Shanghai Oriental hospital, 2020.
7.            张祎博, et al., 大型方舱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 21(2): 165.
8.            李六亿, et al., 方舱医院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12): 1761-1770.
9.            Zhu, C., et al.,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predicts the clearance of SARS-CoV-2 RNA in mild COVID-19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Dongxihu Fangcang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CCLM), 2020. 58(9): e167-e170.
10.         Guo, W., et al.,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clinically COVID-19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Ophthalmology, 2020. 7(2): 081-086.
11.         Lin, Q., et al., Sandwich/competitive immuno-sensors on micro-interface for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21. 1187: 339144.
12.         Lin, Q., et al.,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s for sensitive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IgG/IgM/antigen of SARS-CoV-2 within 15 m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14): 9454-9458.
13.         Huang, W., et al., A CRISPR-Cas12a-based specific enhancer for mor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EBioMedicine, 2020. 61: 103036.
14.         Wen, D., et al., Sample-To-Answer and Routine Real-Time RT-PCR: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latforms for SARS-CoV-2 Detection.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2021. 23(6): 665-670.
15.         吴文娟, et al., 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看医院检验科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8): 77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