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发病率在中国居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新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200万和50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患心血管病,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近300万人。这些醒目的数字警示人们,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形势十分严峻。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治疗措施,患者寿命将比平均寿命减少20~30年。
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除了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做起外,在药物预防措施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利维)等也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目前,阿司匹林被推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临床上有5%~60%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聚集和防止栓塞事件发生的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仍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使得已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阿司匹林抵抗”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领域一个热门话题。
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
目前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基因多态性、ADP 受体基因的多态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 b/III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相关。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又名酵素,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环氧酶基因多态性:环氧化酶(COX)基因是目前 AR 分子生物学机制中研究最广泛的基因,包括 COX-1、COX-2 和 COX-3 3 种亚型。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 COX-1 及 COX-2 来发挥作用的。研究发现 COX-1 的 rsl330344 以及COX-2 的 rs20417 位点基因多态性与 AR 有明显相关性。
ADP 受体基因的多态性:
ADP受体(P2Y1和P2Y12)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质,血小板表面G蛋白可通过与其受体P2Y1和P2Y12偶联,调节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P2Y1和P2Y12中任何一个受体的表达高低都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率。P2Y1、P2Y12 基因的多态性与 AR 关系密切。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 b/IIIa)受体基因多态性:
研究表明GPII b/IIIa 基因的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及血栓事件危险性增加有密切关系。阿司匹林抵抗的基因多态性相关基因还有:编码血小板内皮聚合受体 l(PEARl)的基因、胶原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均可能与阿司匹林的抵抗有关。
阿司匹林治疗预测基因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建议临床病人在用药前进行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开展项目),筛选抵抗患者,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使治疗个体化,使患者达到最优效果。
同类药物基因检测情况用药建议:
1. 阿司匹林抵抗类人群:建议以氯吡格雷(波利维)作为替代治疗,同样建议进行氯吡格雷用药代谢基因检测(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开展项目)。
2. 非“阿司匹林抵抗”类人群:阿司匹林需要与其他抗血小板联合应用时,如需要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建议进行氯吡格雷用药代谢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波利维)用药代谢基因多态性检测
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但4%~30%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 甚至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为前体药,主要依赖于CYP2C19 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氯吡格雷的疗效差异与CYP2C19 基因存在多态性相关。
(来自: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公众号